海报新闻
海报新闻评论员 朱延鲁
据指尖新闻等媒体报道,近日,北京的张女士在知名体检机构“爱康国宾”连续十年体检未提示患癌风险,却被确诊为肾癌晚期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。网友们对这一事件进行讨论的同时,关于常规体检必要性与可靠性的话题,也再次呈现在公众视野,并且大家对其持不同的看法。
健康体检常常被视为守护健康的“前哨站”,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筛查提前捕捉疾病信号,为健康风险按下“预警键”。对很多人来讲,一张准确可靠的体检报告,不仅是自己身体状态的量化反馈,也是应对未知风险的心理依托,甚至还能为自己的未来带来更多确定性与安全感。但在现实场景中,不难发现,类似张女士这样,“体检时没有疾病,确诊时已是重症”的现象并不是个例。这些散落的案例如同一面面镜子,很容易让公众将自身带入到相似情境中,并在自我投射中稀释对体检的信任,让体检的意义在质疑中变得模糊,也让自己陷入“查了白查,不查更怕”的担忧与焦虑。这也是引发“体检必要性”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之所以会出现“体检失效”,原因也是多方面的。这里面,既有技术上的不足,使得常规体检在复杂疾病早期筛查中存在局限性;也有体检行业发展不够规范,致使各个体检机构的筛查质量参差不齐;还有体检与临床诊疗的断层问题,对很多受检者来讲,体检报告中的结果达到了“临界指标”却没有专业的转诊通道,拿到报告后不知道该如何进一步检查,必然加大患病风险;再加上部分人群对体检存在认知上的偏差,误将健康体检当成“万能保险”,或将体检结果当作“疾病诊断”,过高估量了体检特别是常规体检的作用,而忽视了个体差异、专项筛查等对自身健康的重要影响。这些因素层层叠加,让“早筛早防”的防线逐渐松动。
因此,要想彻底打消公众对健康体检的疑虑,提高体检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,除了加大技术研发、打破技术局限,针对复杂疾病研发更加精准的早期筛查手段外,也应当不断推动常规体检的升级和专项筛查的普及。同时,还要加强对体检行业的监管力度,通过完善制度、细化标准等,有力有效地整治行业乱象、规范市场秩序。在诊疗衔接上,可以通过信息共享、专业联动、服务延伸等打通体检与临床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当然,提高人们对健康体检的正确认识,也至关重要。只有这样多管齐下,人们才能跳出对体检“过度依赖”或者“全盘否定”的误区,健康体检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与价值,全社会的健康保障体系也才能更具实效。
责编:张静宁
审核:单蕴菁
责编:单蕴菁